1只靠价格和配置无法左右胜负
在过去的一个季度多一点的时间里,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似乎并不是国际品牌发布的一个个旗舰新品,也不是三大系统的不断升级,而是国产手机一次次的突破和逆袭。之前有人预测过,甚至断言2014年国产手机发展会遇到瓶颈,虽然就当前的市场形势来说并不是空穴来风,但是由于4G、八核、互联网等一系列行业关键词的“帮衬”,使得国产手机仍旧是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俗话说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国产手机无论是在设计风格还是造机工艺上都已达到很高的水准,而且各方面的优势也是显露无疑;那么也是时候进军国际市场了,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分析国产手机如何能够抢滩登陆,成功逆袭。
抢滩国际市场 看国产手机如何强势逆袭
我们总说透过现象看本质,那么对于国产智能手机而言,两大根本因素一个是价格一个就是产品的硬件配置;而这其实也是国产手机比较大的优势所在。首先先来谈谈价格;自从小米在2011年推出第一代产品起就树立了1999元的业内标杆。至此国产手机价格战也是一炮打响这,期间诞生了千元双核、千元四核再到今天的千元八核,价格频频走低,而且有越来越多的厂商站出来做手机,就连在笔记本领域大有名气的神舟,也将其百元级别的X核产品推向市场之中,随即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购机狂潮,而千元的概念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消费者自然都希望花最少的钱获得最大化的利益,所以国产手机登入国际市场的话,价格依旧是个需要好好斟酌的问题;特别是国外基本都是与运营商合作的合约机,苹果iPhone5c之所以畅销,很大一部分原因是at&t、verizon等运营商给出的合约方案实在诱人。那么国产手机进驻国外市场后,是否能够与运营商达成一致这个很关键。
另外还有一大现象就是配置,再直接点就是性能如何。与价格合在一起,也就有了性价比。总说国产手机拼的就是性价比,究其原因无非就是性能和价格。其实近些年来,国产手机陷入了硬件堆砌的怪圈,说好听点叫做发烧,但实际结果就是性能过剩。想必在2013年我们听的最多的就是5英寸屏、四核处理器、千万像素镜头等等的“配置集合”。但这些如果说拿到国外市场,是否也会得到认可?
即便是拿着配备6英寸屏、八核处理器、双千万像素镜头的产品又能怎样,如果只是想靠着这些获得成功是不是太过异想天开了。说到底,价格和配置都是在表面上做文章,这的确是国产手机的优势,但这不并不意味着它就能让国产手机在国外的市场中同样顺风顺水。想抢滩成功,光靠着表面上的功夫肯定不够。
2寻求自身盈利点利用好大数据优势
想找到国产手机真正的可执行性,首先要从它的“盈利点”出发。而这也是它们能够走出去,并且立足的根本,也许不能完全复制,但至少这些要比打价格、拼配置行得通。毕竟国外的消费者要比国内消费者理智的多,不会给你打“核战”、“价格战”的机会,既然不能强取豪夺,那我们智能靠智取,还是要从自身的优势出发。
1、多卡手机与LTE 4G网络并行发展
双卡双待、双模双待大家听着并不陌生,不过这的确只是“中国特色”,在国外并不存在这样的结构,其实这还是国情所决定的,国外都是信号商在提供手机,包括像美国,欧洲地区,甚至日本、韩国。好处在于你可以低价拿到手机,比如像99美元、199美元的苹果iPhone5c、5s等等,总之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不可能低价提供手机,再让你用别的公司的SIM卡。
高通多卡手机会带来怎样的转机(来源于norebbo.com)
难道国外用户真的不需要双卡手机吗?其实目前在美国,由于移动运营商只针对自己本网之内的用户间通话提供优惠套餐,而跨网费用相对偏高,所以很多人都有两张甚至三张SIM卡。而这部分用户目前只能靠选择多部手机来解决类似问题,从这一点来看,支持双卡双待的大陆地区还是更加给力一点。而关于这个问题,高通曾表示正在研究多卡手机的解决方案,不过显然中国仍旧是双卡手机需求量最大的国家,但笔者同样希望能够看到通过技术干预打通国外运营商与运营商之间的“灰色地带”让“中国特色”同样也能够在国外成功推广看来。
关于4G方面,有中兴、华为解决方案支撑的国产手机应该说同样会有一席之地,即便在国内LTE FDD的牌照仍未发放,但这也仅是时间问题,最早也许在今年的电信日5·17就会迎来转机,总之年内发放肯定是十拿九稳的事儿,毕竟三大运营商均已开始4G商用。而说到优势,从IHS最新报告中就能看出,中兴在去年就已经成为了全球增速最快的4G系统供应商,全年LTE发货占全球20%的份额,国内三大运营商招标综合份额第一,跻身全球前三大LTE设备供应商之一;随着2013年以中国为主的全球性4G和宽带建设的启动,中兴通讯率先步入收获期。而这也是为何人们总说,中兴、华为在国外的认知度比国内还高很多的原因,优势并不在手机产品本身,不过他们所承载的却是中华民族的血脉。
2、复制与国内电商合作套路通过大数据优势“造”手机
关于这一点应该算是全球化的课题,身处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我们,无时无刻不感受着大数据带给我们的惊喜。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开始做手机,甚至越来越多的传统品牌开始通过互联网的渠道推崇子品牌,包括像JDPhone 努比亚、中兴红牛、以及小米、大可乐、神舟、华为荣耀系列等等。显然他们都是尝到了大数据时代的甜头,包括最早的小米更是如此。其实大数据时代最大的转变就是,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而取而代之关注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只要知道消费者需要的“是什么”,而无暇顾及到底是“为什么”。这就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的思维惯例,对人类的认知和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大数据分析的核心目的就是预测,在海量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机器学习相关的各种技术和数学建模来预测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并采取相应措施。测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继续往下延伸,就可以通过适当的干预,来引导事情向着期望的方向发展。比如亚马逊和所有的电商一样,都会基于对用户的喜好及消费能力分析来推荐商品,从而引导用户提高消费的金额。
走出去的国产手机同样可以继续用好在国内的优势,用“预测”的眼光去看发展,可以与知名的像亚马逊、ebay等全球性的电商深入合作。复制国内的成功策略,通过资源优势,真正去了解消费者要什么,然后就有针对性的去做什么,但并非完全把按照国内用户的需求照搬,成功可以复制,但也要因地制宜,是机遇亦是挑战。
3给用户靠近单反的拍照体验
3、“全球化”需求:靠近单反的拍照体验
在这一点上更加强调因地制宜,特别是对于大批量量产化的智能手机而言,能够满足这个国家或地区民众的需要,那它就是一部好产品,再次应验为大数据时代的核心思路,知道该做出什么样的产品,那就够了。
对于智能手机来说,现在最被神化的就是拍照功能,从最早手机上出现摄像头,到现如今HTC One M8采用的三镜头的配置,足以看到人们究竟所需要什么。包括像三星、苹果、诺基亚等厂商都把拍照作为新品发布会中“浓墨重彩”的环节进行描述。无论再高深的技术,无非就是为了解决用户在拍照方面的几个痛点。其一就是拍不清楚,第二是拍不远,第三,是暗光拍不了,第四,就是拍不快。这个问题也是通病,不分国界。
在此问题上,显然国产手机还是显出了很强的竞争力,虽然以目前的实力智能手机的拍照仍旧不能轻易说媲美微单和单反,但是也绝不是鸡肋。目前主打拍照的国产手机有不少,比如像努比亚Z5S、X6、vivo Xplay3S、魅族MX3、OPPO Find 7等等,简单来说它们所重视的就是算法以及移植一些单反上的功能,而努比亚X6甚至还能拍星轨,实现的根据是继多重曝光和AE曝光锁之后第三个被从单反上直接引用的功能-加入B门。B门算是M档的延伸,从按下快门相机曝光开始直至松开快门,相机都会持续进行曝光。努比亚X6也成功通过这项技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用手机拍摄星轨的创举。
努比亚X6光绘样张
而暗光和夜景同样也是检验手机拍照是否得道的体验环节,虽然老大仍旧是诺基亚Lumia系列,但是国产手机已经整体提升了档次,比如说中兴刚刚在韩国发布的星星一号手机,拍照方面搭载了全球首发“Clarity+”专利技术,比相同尺寸的Sensor进光量提升50%;再比如上周五刚刚到来的千元机华硕ZenFone 5,同样也在拍照方面有着一番作为;其PixelMaster技术能够利用合并像素的方法在感光元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感光像素面积,而官方则宣称可提高4倍的感光量,在弱光(2M)模式中可以启用,还有就是HTC率先植入的Ultrapixel,增大像素边长,从而实现进光量的增加。而通过这些,我们也能看出国产手机真正做到了按照用户需求去思考,算不算是一种境界的升华呢。
普通相机室内低光样张
焦距:4mm 光圈:f/2.2 ISO感光度:1586
曝光时间:1/15 曝光补偿:EV 白平衡:自动
华硕ZenFone 5弱光(2M)模式低光样张
焦距:3mm 光圈:f/2.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时间:1/4 曝光补偿:0EV 白平衡:自动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些通过软件都能实现,因为现在的第三方拍照软件已经有不少了,而且这些功能都能轻松实现,包括像12级美颜等功能。但事实上国外消费者真正能够去体验到的还很局限,这一点,我们姑且可以算作是国产手机的优势,而且即便是堆砌硬件,前置镜头最高标准已经达到1300万像素,甚至有的产品还加入了Ultrapixel终极像素理念等等,显然这些都是独树一帜的,如果国产手机能够成功进驻国外市场,这些也算是“中国特色”了。
4、走国际化路线:收购国际品牌/有的放矢的市场策略
说到这一点,突然感觉很像之前李书福收购沃尔沃时摆在面前的两条路:想成为知名品牌,要么靠自己不断推出高水准的产品,逐步提升品牌价值;要么就是收购国际大牌,一步登天法。显然这两条路对于智能手机行业来说同样可行,特别是对于国产手机而言,都是任重道远的事,无论是提升品牌价值还是进行收购。而联想似乎在这方面刚有发言权一些。
Lenovo:Hello MOTO(来源于新浪微博)
北京时间2014年1月30日联想集团从谷歌收购摩托罗拉移动(Motorola Mobility)智能手机业务,其中包括超过2000项专利技术,这使得联想在打开国际化市场的道路上更进一步。收购资产包括 Moto X、Moto G、Droid系列产品等智能手机产品组合,以及摩托罗拉移动品牌和商标组合,并且联想也将全面接管摩托罗拉移动的产品规划。而通过这一协议的达成,联想在智能手机领域的市场地位将会大大增强,同时联想智能手机业务在北美市场表现也会真正有所斩获。
不论联想是否能够如愿以偿成功进驻北美市场,但至少对于其他国产手机厂商来说是个很好的借鉴方式。尤其是对于小米、魅族、金立等这些蠢蠢欲动的厂商来说,除了进行融资之外,能涉及的还有很多。真正想闯出一片天地,还是需要胆量去赌,风险总会有的,那就要看产品本身是否会对路。另外就是,多参加国外的各大展会,如CES、MWC;魅族、vivo等新品不是都首次出现在了MWC的展会中么,甚至vivo Xplay3S还成为了DTS展台的明星产品,显然外媒对它们的关注度还是很高,国产手机的方方面面还是能够吸引到国外消费者的目光,关键就是看怎样去运作。
说到底最主要的还是市场策略,这个同样需要区分国情来对待。
在国内像“饥饿营销”这样手段就能大获成功,而在国外就肯定行不通。首先价格策略就会不同;这个主要是指手机产品的定价,主要考虑手机成本、市场推广成本、与竞争对手竞争优势的考量等等,在国内可以随意去打“价格战”,而在国外则不同,更完善的行业机制,反而会让“价格战”的算盘不攻自破。
当然价格策略如果转变一下,其实效果更好,比如采用一定的促销手段来达到销售产品,增加销售额的目的。像是O2O模式下的团购、电商的返现、抽奖、免费体验等等,当然这些都需要建立在与当地“商圈”建立合作的基础上,比如说亚马逊amazon等等。另外如果想让产品吸引人,包装、设计等等都是可以融入进去的因素,可以把在国内分群体,像女性手机、商务手机等分类模式复制到国外市场,因为即便是国情、市场不同,但消费者在某些方面的需求仍然会相同,而这也就恰恰形成了机遇。
写在最后:
国产手机想要在国外市场打场漂亮仗,的确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当然机遇是有的,只是它与挑战并存。如何能够运用好在国内市场积攒的“势能”也就成为了国产手机向国际市场进发的关键。显然价格和配置并不是决定国产手机能否抢滩成功的关键因素,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市场才能展现国产手机该有的气场;而利用好眼下“大数据”这张牌,把该做的做精,也许才能做到真正的接地气儿。所以说,不怕初来乍到,也不必去想,究竟为何要这么做,只要知道该做什么,用户需要的是什么,就已经足够;供求关系本就是这样而已,仅此而已。
推荐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