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家在朋友圈玩得风生水起嗨翻天的时候,我为什么要关闭朋友圈?
我有酒和牛肉,接下来请听我的故事。
三年的挣扎后 我最终关闭了微信朋友圈
第一次得知朋友圈可以关闭是在一个月前,我无意间点开了微信的设置界面,发现了可以关闭朋友圈的switch。接下来的事情显得顺理成章:我毫不犹豫关闭了朋友圈——
我期待这一天实在是太久。
记得和前女友闹分手的时候我刚刚熟悉使用微信,当时和她彼此发语音不断拌嘴,那是2013年的夏天。在此之前,在我和她如胶似漆的三年里,我们每天要发上十几条短信。
后来,一个叫微信的东西将短信彻底打垮,短信从此只剩下了下发验证码这一个用途。微信渐渐融入了我和几乎所有人的日常生活,再后来,微信朋友圈走进了我的视野。
我有据可查的第一条朋友圈是2014年1月发的,大家或许会笑我过于老土守旧,竟然这么晚才开始发朋友圈。最开始发朋友圈的体验是美妙的:一场大雪、一次美食、一抹晚霞都能成为我朋友圈的素材,每次发完朋友圈我就像个犯了错误的孩子般偷瞄着朋友圈的点赞和评论数字。当收获了一个个的点赞和评论,自己似乎成为朋友圈的焦点,那种情绪或许大家都能体会。
后来渐渐的,如同此前所有的社交平台一样,朋友圈变味了。
我渐渐发现人们在朋友圈里发的东西就像涂抹了化妆品一般,灿烂得五颜六色,以至于与我生活中对朋友的认知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久而久之,朋友圈彻底成为时尚秀场,每个人都在秀场里把自己最光鲜的一面示人,企盼着蜂拥而至的点赞和评论来充实自己心底的那份虚荣。这种“处心积虑让别人羡慕我”的事情做一两次还好,做多了,观众没觉得累,恐怕你自己已疲于奔命。
与“处心积虑让别人羡慕我”相对应的是心底而生的所谓负能量。正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谁都懂的道理放在每个人身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淡然处之。我的朋友圈如果都是旅行、红酒、房产证、玫瑰花,我一定会把这些所谓“美好事物”与自己苦逼的处境相比较——即便实际上自己过得在另一些人看来已经算不错。
你永远无法站在朋友圈的生态链顶端傲视群雄,因为总有比你努力或者比你运气好的人可以用金钱虐杀你。我承认我在这种反差下负能量会自动郁积,可是前面提到了,我还不得不在人前装出一副超然于世的样子,时间久了,表演也累,不表演也累,于是人们就在这朋友圈当中无限纠结着。
再后来,朋友圈被一些工作狂和领导盯上,自此之后一些人的朋友圈就变成了所谓的工作圈。凌晨打卡、强迫转发,众口一词的背后是人们无尽的无奈。多少人在午夜做过成为大老板不再受制于人的美梦,然而早晨终究要被前一晚亲手设下的闹钟唤醒。于是一觉醒来,“全员转一下这篇文章”的号令你依旧不能不从,而“越努力越幸运”这种梦幻鸡汤依旧一遍一遍冲刷着你的感官神经。
父亲在我儿时的理科式教育对我帮助很大,让我不仅对自然科学兴趣浓厚,而且养成了不容含糊的严谨理科思维。可悲的是,正因为这样,我才对父亲现在身陷中老年流量陷阱深感无奈。UC震惊部的作品成了我父亲的最爱,“再不看就晚了”、“删前速看”这种烂文充斥他的朋友圈。虽然整体而言我的朋友圈质量很高,但这种以骗眼球和吸粉为目的甚至完全是胡编乱造和反智的烂文还是有一些人愿意分享,让我在心疼之余不得不高估起自己的智商。
三年前我曾经因为大学同学频繁在QQ空间晒娃与她断交,现在看来是我的幼稚,而来到朋友圈我才发现原来母性一旦被激发起来是多么的惊人。朋友圈里很多个原先知性典雅的女孩在生育后无一例外变成了晒娃党,不管孩子长什么样子,所有的新晋妈妈一概九宫格全部铺满,唯一的差别似乎只是每天三晒和三天一晒的频率问题。至于萌娃海选投票,我只能付之一笑,为了那点廉价奖品四处求赞不帮点还不高兴的父母,跟地铁里抱住乘客大腿不放的乞讨者又有何异。
久而久之人们似乎都病了,越来越不敢在朋友圈发声,刚发完一分钟就自己删除状态的人我见过太多。那种感觉,就好像是比给心爱的姑娘写情书,一个措辞都要纠结半天。可不一样的是朋友圈里的绝大多数人与你何干,你自己很在意的东西,他们其实根本就不care。
我承认我累了,我无意改变也改变不了你们,那么我可以选择不加入你们。于是,如同文章开头那样,我关闭了朋友圈。
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关闭朋友圈”,你可以看到很多心得体会,说自己把刷朋友圈的时间挤出来健身、读书、美容,等等。对我来说,我的生活没有那么精彩,关闭朋友圈20天以来,我每天只花5分钟点朋友的头像看看他们的动态。注意,是“我主动看他”而不是“朋友圈推送给我”,上面提到的那些对我无用的消息我直接过滤,我在意谁直接看他的动态,仍然可以留言点赞。节省下来的时间,多背几个标日单词岂不是美滋滋。
关闭朋友圈的20天后,我已经习惯了没有朋友圈的日子。
本文属于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三年的挣扎后 我最终关闭了微信朋友圈//mobile.zol.com.cn/631/6312776.html
推荐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