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智能穿戴能替代手机吗
产品:Watch(普通版) 一加 智能手表智能穿戴设备到底有没有用?
当你五一出游或是回家的路上,手表突然振动起来,抬手一看,是朋友打来的电话。但是手机塞在裤兜里挺紧很难拿出来,这时候就掏出了衣兜里的真无线耳机,戴上耳机轻触接听。操作一气呵成,这就是当前智能穿戴设备能给我们带来的体验便利之一。
当然,当前智能穿戴设备的用处不仅如此,除了信息的提示与处理外,它们还具备健康运动检测、闹钟日程、聊天导航、设备控制与联动等功能。
那么,为什么还有很多人还将智能穿戴和吃灰划等号呢?几百上千甚至大几千元的智能穿戴设备到底值不值得买?进一步说,代替了部分手机功能的智能穿戴设备未来是不是会代替手机的地位呢?今天就来给大家一个答案。
01 智能穿戴为何老吃灰?未真正触碰到需求痛点
很多朋友都说,买的智能手表手环,用过一段时间后发现功能比较鸡肋,或者感觉没啥用处,用了不久就扔到角落吃灰去了。我们以智能手表为例展开来说——
1、功能鸡肋
手表最基础的用途就是看时间。当前主流的智能手表为了保证与手机相近的显示素质,采用的基本都是OLED屏幕。手表上只有几百毫安时的电池很难长时间维持屏幕的常亮,同时手表限于以往的认知,频繁的充电让人难以接受。这就导致了手表需要抬腕才能亮屏显示时间。
但问题在于,我们并不是所有场景都能抬腕,比如骑自行车,甚至是单纯的因为懒,摆在桌面上的手臂就是不想动,那么这些场景就不能像普通腕表一样瞥一眼就能看到时间了。
此外,按照功能类型分的话,当前智能手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大手环”,续航强,但只有基础功能,而且为了省电显示帧率都控制在30帧以下,也就是操作起来会感觉比较卡顿;另一类是“小手机”,可以撇开手机单独使用,但充电频率可想而知。
而且,不管是哪种类型,手表的操作都限制在了这块不到2寸的屏幕上,感觉体验鸡肋也是在所难免的。
2、没啥用处
手表相比于手机的优势在于,前者可以随身佩戴,但实际上很多智能手表选择的发展方向不是将这项优势放大,而是选择去替代手机的功能,比如用手表拍照甚至是视频。这些功能在手表上既缺少专业能力,对大部分人来说又缺少应用场景。
而这些功能往往会成为厂商们宣传时大力渲染的卖点。消费者看到后感觉很新鲜,买了之后玩几次就会发现没啥用处,自然就把产品扔到一边吃灰了。
总结来说,以智能手表为例的智能穿戴设备大多没逃过吃灰的命运,原因在于这些产品并没有解决用户真正的需求痛点,消费者被宣传提升的产品预期往往没有被实现。
02 当前的智能穿戴是不是智商税?别被预期冲昏头脑就好
那么,这么多吃灰案例,是不是就意味着智能穿戴设备不值得买呢?实则不然。
我们还是以吃灰比较多的智能手表为例,想要让手表不吃灰,购买之前需要明确这款手表是否可以完全满足自己的需求,并且其它的功能特征是否会影响整体的体验。
举例来说——
如果想买一款手表用于运动监测,即便外出跑步也会带着手机,那么买一款“大手环”式的智能手表即可,不仅够用,续航还好,而且往往都比支持eSIM功能的“小手机”更便宜。
如果随时在线的需求很高,并且出门运动不喜欢手机塞兜里,那么支持eSIM的智能手表就挺合适。虽然需要频繁充电,但却能够补齐不带手机的一些应用场景,用户的需求是进一步得到满足的。
此外,手表的意义不仅在于功能,对于不少人来说它也代表着“牌面”,这时候就别选看起来廉价的产品了。功能强弱无所谓,续航长短也无所谓,因为这部分朋友可能看时间都是习惯性在手机上看的。在装饰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如果有一些其它的功能点也可以满足自己需求就更好了。
当然,如果之前不怎么运动,指望买一款智能手表监测状态督促运动往往是不成的,这种情况也是造成智能手表吃灰的一大原因。
其实,从产品和厂商的角度而言,不少厂商已经对智能手表当前的定位有了清晰正确的认知,它们能够依据智能手表的优势对产品进行优化,并且加持可以提升体验的品牌特色功能来加强产品吸引力和用户粘性。这对于身为消费者的我们来说无疑是件好事。
前不久刚刚发布的OnePlus Watch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材质上提供了采用钴合金打造的版本,采用这种合金的手表售价都超过5位数;把显示帧率从行业常见的30帧左右提升到了50多帧,操作起来更加顺滑。这让OnePlus Watch不仅能够满足用户对装饰的需求,还在保证续航的同时让操作体验更加舒适。
03 智能穿戴真是手机的进化体?关键在于两项技术
其实,智能穿戴设备代替手机的话题早已出现,毕竟现在功能偏向的智能手表已经可以实现手机电话联网等各种功能。智能穿戴设备真的能够代替手机吗?长远来说,还真能,但现在还不是时候,因为有这两项技术还未成熟,一是电池续航,二是显示和交互。
就拿智能手表来说,现在功能齐全的智能手表往往续航只有一两天,这还是在使用相当克制的情况下实现的。另外手表的显示尺寸很小,不管是看内容还是交互操作,都非常局促。而且手表是带在手腕上的,它不能像手机一样怎么拿着使用都行。
虽然智能手表实现了手机大部分的功能,但是限于当前的技术水平,手表有限的空间也决定了它无法堆叠过多足够优质的硬件。当前让智能手表代替手机,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体验都是下降的,所以谈替代还为时过早。
当然,智能穿戴设备不只有智能手表,智能耳机、VR&AR智能头显都可以算作是智能穿戴设备。目前大多数人更看好AR眼镜能够代替手机成为未来的随身设备,因为它放大了智能视觉和用户个人隐私保护的能力,而且足够先进的AR眼镜可以随身佩戴没有负担感。
写在最后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智能穿戴设备才能不吃灰呢?对于消费者来说,能够满足自己需求,并且真正解决痛点的就能不吃灰。对于厂商而言,搞清楚智能穿戴设备在当前技术水平下的合理定位,才是最重要的。
智能穿戴设备相比于手机的优势在于可以贴身且更低负担的佩戴,利用这项优势去拓展智能手机难以实现的痛点功能,这才是当前智能穿戴设备发展的正确方向。在电池续航和显示交互技术无法大跨越发展之前,让智能穿戴设备与智能手机优势互补最大化,二者配合使用,从而覆盖用户更多的应用场景,这才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最优方案。